飘墨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诗词理论] 论当代诗词创作之合时性

[复制链接]

1450

金钱

0

贡献

0

威望

中级会员

Rank: 3

积分
17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9:5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斤酒山人 于 2025-5-10 21:05 编辑

刍论当代诗词创作之合时性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自《诗经》《楚辞》肇始,历经汉乐府、古歌行的发展演变,至唐诗、宋词、元曲达到巅峰,始终与先民的生活实践、精神世界紧密交织。它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载体,也是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更是历史变迁的珍贵记录。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洒脱,到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婉约细腻,不同风格流派的诗词,生动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独特风貌与精神气质。

(二)研究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当代诗词创作的合时性,对于推动诗词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当代诗词创作的活力,促进其繁荣发展,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通过让诗词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能够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诗词艺术的本质与核心要素

(一)诗词艺术的本质

诗词曲等艺术形式源于人类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思考,是感性与理性交融的产物,属于人性精神的创造性表达。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思想与社会认知,需具备社会普遍性,能够反映大众的生活与情感;体现时代特征性,展现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与精神特质;具备精神审美性,给予读者美的享受与精神启迪,如此方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环境与个体因素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表明诗词创作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

(二)经典名篇的要素体现

经典诗词作品中,尽管作者的创作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但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却能跨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人性与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诗词的丰富内涵。例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自信豪迈的精神风貌;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痛苦与期盼。这些作品表明,诗词的合时性不仅在于反映时代的表面特征,更在于挖掘人类共通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

三、诗词创作合时性的理论基础

(一)“诗言志”理论与接受美学视角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核心观点,《毛诗序》对其进行了经典阐述,强调诗歌是作者志向、情感的表达。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与理解过程中实现的。只有当诗词所表达的志向、情感能够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相契合,引发共鸣,才能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实现其艺术价值。

(二)孔子诗学观的启示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高度概括了诗词在情感激发、社会观察、群体凝聚、情感抒发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出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进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这启示当代诗词创作者,诗词创作应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精神,使诗词真正成为时代的镜子。

四、当代诗词创作合时性的具体体现

(一)反映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

将生活转化为诗词艺术,考验着创作者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古今优秀的诗词作品,大多以时代风貌和民生百态为创作题材。古代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

在当代,诗词同样成为反映时代发展的重要艺术形式。笔者创作的“国家按亩将钱补,水利田园政府包”,展现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与瑞昌诗友参观南义镇敬老院扩建工程》中“又成霜叶金秋醉,敬老工程二度兴”,描绘了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成就。此外,“迈步跨开致富路,小康益寿乐延年”“光前裕后续传奇,铺锦筑宏基。风帆借势从容渡,看新村、丰衣足食,日照流光溢彩,花开四处芳菲”等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人民的美好生活。

(二)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微不足道,而诗词却能够记录时代的风云变幻,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艺术家应肩负起社会责任,以诗词为笔,书写时代篇章。历史上,许多诗人用诗词记录下了时代的重大事件和人民的生活状况,陆游的爱国诗词、岳飞的《满江红》、龚自珍的改革呼声,都与时代紧密相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似描写个人的漂泊之苦,实则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当代,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了众多诗词创作者的灵感。汶川地震时,笔者有“唯见戎装未见枪,精忠何止在沙场。民生国策同舟济,共息疮痍地动伤”,展现了军人在抗震救灾中的英勇无畏;新冠疫情期间,“荧屏每日看新闻,最是医生感动人。飘逸青丝娇百媚,剃除宏愿力千钧”歌颂了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笔者的《沁园春·庚子新春爆发冠状肺炎病毒记之医务者》《新冠疫间不良商家一题》《某新冠病毒防治护士闻记一例》以及【双调·清江引】《庚子年观某部南昌蒋巷抗洪兴怀二首》等作品,通过诗词记录下抗疫抗洪等重大历史时刻,褒扬正能量,批判不良现象,展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

五、当代诗词创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现存问题

当前,当代诗词创作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作品脱离现实生活,过于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或形式技巧的雕琢,缺乏对时代和民生的关注;诗坛还存在“唱和互夸、追捧名家、浮躁题赠”等不良风气,导致诗词创作的功利化倾向严重。一些创作者热衷于描写风花雪月,却对社会现实、民生问题视而不见,使得诗词失去了“文以载道”的社会价值,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产物。

(二)改进方向

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见证,人生是时代诉求的体现,而艺术家则是连接历史与现实、时代与个人的桥梁。对于诗词创作者而言,应树立“以诗为史,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注时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要认识到时代的每一个变化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创作,才能避免作品空洞无物。同时,创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摒弃不良创作风气,在传承传统诗词格律与艺术手法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将现代生活元素融入诗词创作中,使诗词既能保持传统韵味,又具有时代气息。遵循“守正创新”原则,让诗词真正成为反映时代精神、服务人民群众的艺术形式。

六、结论

合时性是当代诗词创作的生命力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诗词创作只有紧密围绕时代主题,真实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同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只有这样,中华诗词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熊一民(斤酒山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服务支持:DZ动力|飘墨诗词论坛  

GMT+8, 2025-5-13 19:43 , Processed in 0.1487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