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墨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世纪大瓜-伪史论

[复制链接]

7570

金钱

1300

贡献

50

威望

副站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250

飘墨劲旅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网络时代流行一种新的论点叫“西方伪史论”,所谓的新观点可谓五花八门。否则如何能将其称之为世纪大瓜呢?从现有的势态看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肯定精彩不断。与其在茶余饭后,去看中国足球,还真不如看“伪史论”的博弈来得精彩。



要说明白整套“伪史论”不容易,毕竟其现在还在发展中,但可以看一看其前世今生,及一些重要节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吃瓜。



首先最早出现的“伪史论”并不是“西方伪史论”而是“中国伪史论”,在清代中后期,大约是1820年左右,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曾经提出:“中国无真正历史,只有时代轮回”。其后到新文化运动前后,也有传闻说鲁迅也提出:“我们今天读到的历史都是假的”。还不止上述,更重量级的在1952年,毛主席特意购买了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阅读生涯。经过二十四年的阅读批注,他也认为《二十四史》大半是假。



其中在1990年-2008年之间,“中国伪史论”达到了高峰。原因有二,其一,这是海外留学生大量回国的时段,在改革开放前,出国留学的留学生凤毛麟角,而且也术业有专攻,所以虽然彼时海外已经有相对完整的“中国伪史论”体系,但接触到的深究的毕竟有限。而在改革开放后,80年代和90年代的留学生日渐增多,涉及到的行业和学术也越发广众,所以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也相对多,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伪史论”。



“中国伪史论”曾有过的最高峰,是认为中国明代中叶以前的历史全部是“伪”,连中国的农历也是西方人编写的。直到2010年以后,开始在中国出现:“西史辩伪”,针对一些切实的问题,向西方的历史也提出质疑。发展到最近,出现了第一次官方身份的人员在公开场合,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性。这也没啥,科学就是容许质疑的,不容许质疑的神学。当然“西史辩伪”中有真有假,有的是真的去辩伪,有的是打着辩伪的旗号去带“私货”。因此无论是否认同“西史辩伪”,有不少的人还是习惯性的称之为“西方伪史论”。



“伪史论”的历史过程,大致如上。如果要科学的吃这个瓜,首先一些前提是得先确定一下的,否则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标准。首先看一个文明的的历史,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五个途径来判断,分别是:人口,建筑,历法,小件文物,及哲学观。为什么说是这五个方向来进行判断?实际上需要判断的因素非常多,而上述的五个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下面就逐一说一下这个五个判断的因由。



人口:一个区域的人口众寡,代表着这个区域的基本生产力,和社会稳定性。如果一个月区域的基本生产力不足,食物供给就会成为这个区域的人口限制的重要瓶颈。如果一个区域的人口能够稳步增长,也就意味着该区域生产力在历史长河中是一直在增长的。除了基本生产力,外社会的动荡也会让该区域的人口锐减,但如果基础生产力存在的话,动荡结束后人口数量也会回升到原来的水平。



建筑:除了人口意外,建筑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毕竟古代能流传下来的大部分物质都体现在建筑上。在建筑的功能,规模,装饰,和位置上就能判断一个区域内人员的文明程度。因为其需要大量的数学,力学,材料科学,人力分配等基础学科。这可以理解成为是这个区域内的文明,对应用科学的表现。



历法:如果说建筑是应用科学的表现,那么历法就是古文明理论科学的最高体现。现在可查的历法,大概分三个类型,分别是纪年历,天文历,和物侯厉。其中又以天文历和物侯历最体现科学。我们知道科学基本源于观测和总结,天文历代表对天体的观测而得到,而物侯历则是对物侯现象观测而总结出来的。天文历的代表包括恒星历,太阳历,太阴历,其分别是根据恒星回归年,太阳回归年,和塑望月作为时间定点。而物侯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农历了。



小件文物:文物有很多种,这里也分主要分为,既定文物和新现文物。所谓的既定文物就是已经被发掘并且已经确认其真伪,新现文物是指刚发掘出来未完全确认的文物。既定文物,有真伪,但无论真伪都有价值,只是作用方向不一样而已。新现文物,就要看其发掘现场,有没有做地层可鉴别,有没有做化学鉴定。还要看其出土时是否符合地质变迁。



国际考古学的发展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高大上,最初的时候,是在大航海时代,西方殖民者去发掘其它国家的古文明,其目标也不是后来说的为了去证明历史发展,其最初目的只是通过历史年代定位来为这些“搜刮物”或“掠夺物”提供更好的市场估价。比如某某爵士,在亚洲某个地区发现一件古物,并带回某不列颠,并且他证明出该古物的稀有性,他就等于持有一件珍贵的有价商品。他可以拍卖这件商品去获得财富,也可以通过赠予给一些类似博物馆之类的机构来换取名声。而这里说的稀有性,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些古物的历史,比如此物来自远古,出自某某名人,或者出自某某事件。至今国外依然有很多私人拥有文物,还有很多职业的寻宝猎人。



哲学观:这一范畴就更大,有包括社会性,学术性,自然科学性的。有人说“科学”一词是来自日本明治维新。这显然是在偷换概念。毕竟“科学”一词,其实是一个组合词,在中国古代,就有对“科”(《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和“学”(《墨子•修身》: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庄子•天下》: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另外,对自然界观测,这些在古中国很早就有,前面说的物侯历就是最好的说明。


诸子百家各自也有属于自己的哲学观。比如在《大学》中的开篇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得,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一种很显然易见的哲学观。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学术发生相互冲突时,判断其中哪个是有更高权重,主要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就是,哪个解释得更清晰,哪个适用于更多的群体,哪个更简洁没多多余的沉余。



说完这个五个分辨点,再回过头来看两次历史上的转折。第一次是发生在新文化运动到建国初期。此时,类似胡适和鲁迅,这些在民间呼声很高的学者,都对中国历史表现出不太认可的作为。反观类似于郭沫若这些民间口碑不太好的学者,却有另一番作为。前者通常引用一些书籍上的观点,配上一些简单的逻辑思考,来对中国古历史进行各种质疑和否定。后者通过考古来对中国古代进行论证。那时候的考古和西方同时期的考古不一样,不以掠夺文物作为考古目标,更多以学术论证。



在此后,中国很多学者纷纷通过考古来证明中国古代历史,直至今日,其中也获得了很多震撼性的突破。比如兵马俑的发掘,南越王墓的发掘,马王堆的发掘,三星堆的发掘,等等。



但到了2000年之后,又有了新的转折。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内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人出国的次数和质量都明显更多了,于是大家接触到国外历史遗迹和文物的机会也多。大家开始思考,很多以前西方国家用来否定中国考古成果的理由,用在西方国家自己身上,似乎也行得通。加上一部分本身就对历史有兴趣的高端玩家介入,整个事情就变得戏剧性了。



在这些高端玩家的观点类,确实很多突破性,比如西方国家的人口结构,类似古中国中的士农工商比例,进而推导粮食问题。又比如提出一些地理问题,包括地形变动,地层断代。还有类似文化问题,比如孤点证据,僵态文字等等。当这些观点一出,以及西方国家考古的起源,瞬间让人反向质疑西方历史了。



现在这个瓜还越种越大,各路豪强都在不停博弈,赚足眼球。令我也怀疑,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辩伪经济。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金钱

1701

贡献

50

威望

管理员

Rank: 3

积分
48083

飘墨劲旅

沙发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等着你的后续,我也来吃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服务支持:DZ动力|飘墨诗词论坛  

GMT+8, 2024-6-12 01:31 , Processed in 0.1288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