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墨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4|回复: 12
收起左侧

[诗词理论] 喻诗学和喻修辞学的诞生

[复制链接]

87

金钱

0

贡献

0

威望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8
发表于 2021-4-10 20: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喻诗的维度1:指喻
按语:喻修辞是零散地分布在喻诗学四部曲中的,我们将它们地摘出来,也就能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喻修辞学的架构。喻诗学九道33维(约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全新的诗学理论。

现代修辞学的概念里有借喻的概念,认为它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因为它不需要本体出现,而只需要喻体出现。
借喻就是指月喻,因为它的本体是很明确也很容易判断出来的,所以它是指喻的最基础形式也是最简单形式。如鲁迅《故乡》里的描写“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这个厚障壁我们很容易就明白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所以它是一个指月喻。
而借喻事实上是不能称为多维喻诗的,因为它没有多维的所喻。
指喻的应用,有几个颇为显著的传统,一是以男女指喻政治;二是屈原的香草美人之喻;三是与禅机相关的指喻;四是通篇以境界为指喻,或喻人品,或喻志向等。
但事实上,在指喻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是有着各种变化的,如束皙《补亡诗六首》:“循彼南陔,劂草油油,彼居之子,色思其柔。”看起来不是比喻,但其实恰是比喻,因为最后一句的逻辑语序是这样的:“住在那里的君子,想起她的容颜时就像这油油的劂草一样柔和”。
那么如果以现代修辞手法来讲,它在形式上是一个借喻,但它在内容上又不是一个借喻,因为它事实上喻体和本体都出现了,现代修辞学对比喻的诸多概念是不足以解释古代诗歌的,因为古代诗歌中喻的贯通形式有很多种。
讲喻诗中的指喻,就不能不讲阮籍,因为阮籍由于处在一个权力斗争非常激烈的时代,他在诗歌创作上不敢明确抒发感情,只得采用隐晦的诗风,因此他的《咏怀》多用指喻,于是比喻在他的诗歌中独具特色。
如他的“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这四句里的“被褐怀珠玉”是个指月喻,因为《老子》里讲“被褐怀玉”是讲得很明确的。
阮籍的《咏怀》用喻,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指喻隐约可知,但却又不能明言。如“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我们可以揣测“中路将安归”是指如果深入政局、加官晋爵,可能有莫测之祸,使那远飞的鸿鹄失去归路。又如“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岂与鹑晏游,连翩戏中庭?”又表示自己是那冲天的玄鹤,不会与鹌鹑这样的无志之徒做朋友,这都是我们可以隐约揣测的。
但又有些不好揣测的如“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凤皇鸣参差。伶伦发其音。王子好箫管。世世相追寻。谁言不可见。青鸟明我心。”在这一系列的指喻中,像“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可以揣测为指喻晋之将代魏,但“凤皇鸣参差。伶伦发其音。王子好箫管。世世相追寻。谁言不可见。青鸟明我心”中的一系列指喻,我们就很难准确地揣测其所喻何事了,而“我心”究竟是何心?更是难以揣测。
又如“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我们可以理解为魏晋的交替之际,而“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也可理解为是典喻同运以喻归隐,“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则是典喻同运,指喻人生的短暂。而“人生若尘露”则是一个明喻,直接喻人生苦短。
总之阮籍的诗里指喻、指月喻等各种形式的比喻运用很多,而他指喻的运用对后世的喻诗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对禅诗的影响特别大。
阮籍《咏怀》与禅诗咏怀有一个区别,就是阮籍的《咏怀》虽然运用指喻,但我们总能模模糊糊地揣测出那个月亮,但到了禅诗的时候,我们就会揣测出两个、三个乃至更多的月亮了。
这是因为儒家哲学、理念比较明确,而阮籍的《咏怀》咏的多是人生现实、儒家抱负,而佛学中的诸多概念都是运用比喻凝练,而禅诗很多是咏佛理,故到了禅诗的时候,阮籍喻诗里的一指一月就变成了一指多月。

我们在研究诗歌中的指喻时,要特别关注一些禅诗,因为佛经中经常大量地用喻,这种文法也深刻影响到历代的诗僧,如药山禅师告弟子李翱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就是一个修行方法的指喻,高高立是喻智慧要高,要站在一个认知的、态度的高度,而深深则是指喻要俯下身、钻进去实践,它的指喻相对来说比较明确。
如同上文中我们讲解汉高祖的《楚歌》等诗通过整篇的铺垫叙事为指喻来言明某事一样,禅诗中也多有这种创作笔法,如文益禅师的诗:

看牡丹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色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文益在金陵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赏识,李璟经常向文益禅师请教佛法真谛。有一次两人在论法后一起赏牡丹,李璟请禅师以牡丹为题作偈,文益即赋此诗。
禅诗与偈语有时候分不太清,但文益这首《看牡丹》却非常明显的是诗。因为它没有任何的说教,而是通过对花的描写,运用指喻来表达世事无常的禅理。
我对这首诗印象深刻,因为我早年读它的时候,只是觉得它写得非常美,它的指喻用得非常妙,但在2015年的时候,我很久没有联系的堂哥忽然给我发来这一首诗,我不知道原来他也很喜欢这首诗,只是后来我才知道这时他已经是癌症晚期了。
所以这首诗要与人世浮沉,要与人的切身经历联系起来,然后就读出种种伤感。
首联写牡丹的艳,它与众不同,算是较为普通的起句;第二联就很快切入主题了,以人的韶华逝去、白发初生,对比花的红艳依旧如去年,景物依旧而人已老,不言悲而自然有悲;第三联又转到了花的艳色,用朝露、春风辅助,写出了牡丹的丰韵;末联又回到了主旨,讲真正领悟到佛法的人,不会等到人生零落然后才知空法的真旨。
应当说,文益禅师的这首诗对指喻运用得非常自然,它运用了两个对比,除了上面讲的白发与花红的对比外,三联和四联其实也是一个对比,零落和正艳的对比,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对比,才更显零落的无常、发白的无奈,然后也才突出空的必然。

由于佛经中的比喻大多是喻性、喻理的,贯通着佛教哲学,所以事实上诸多用典用喻的禅诗在诗的境界、韵味方面,要比主要描物绘景的文人诗要强一些,诗僧们或居士们对于指喻的运用要更多一些,运用的方法也要更巧妙一些。如唐宣宗李忱与黄檗禅师的《瀑布联句》:

唐宣宗微时,武宗忌之,遂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志向。
黄檗禅师用“出处高”指喻李忱出身高贵,用远看指喻此时的李忱“不高”,而用“千岩万壑不辞劳”指喻他想知道李忱的志向,一个“千岩万壑不辞劳”的人,为的是什么呢?
而李忱则用“溪涧”指喻他遁迹为僧的现状,用“岂能留得住”表明志向,这一时困境是困不住他的,而用“溪涧归大海作波涛”指喻他终将得势做一番事业。
这是两个人的联句,但两个人都有超常水平的发挥,两人的诗句都达到了气象、气势的境界,都描绘了一种冲决一切、气势磅礴、不折不挠的象,也都指喻了志向、处境,同时达到了气象、气势、指喻的三维之境,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佳的联句,是一段文学的、历史的佳话。

如果说《瀑布联句》是通篇指喻,它是通过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的象来指喻志向、处境,那么《看牡丹》就是整体指喻,它是运用一整首诗来描写一个象的一个侧面(花的败落),然后通过这个独特的象所展现的诗境来指喻一个道理。
而整体指喻的进阶就是整诗的一象多喻境。下面两节会讲到单联、单句的一象多喻境。

上一篇《喻诗的维度1指喻》讲到了指喻,王子居的喻诗学四部曲,是以“讲清龙山”为次序的,并不是以讲清喻诗学为次序,所以当我们换成喻诗学的次序时,有很多概念在某一篇中不可能一一具备。
比如指喻的概念,在《喻诗浅论》《龙山》都讲过,但层次不同,那么指喻是什么呢?指喻是2003年王子居创作《比喻学》时创造的一个概念,它脱胎于佛学中的比喻,如《圆觉经》“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又如《楞伽经》“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不过,如果像有些读者以佛学指月之喻来理解喻修辞学和喻诗学中的指月之喻,那就真的“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子居化典为用,对指月之喻进行了再喻喻。
那什么是喻修辞学和喻诗学里的指月喻呢?指月喻就是有可征之本体的比喻,亦即指头明确地指向了月亮。
那什么是指喻呢?指喻的比喻就是当一个人伸出手头指时,我们不知道他是指向树梢的月亮,还是指向树本身,抑或是指向树上的鸟巢,抑或是指向树后面的远山,抑或是指向天空,抑或是指向天空的飞鸟……
如果一个人指给另一个人看的,是一棵有鸟巢的树和它背后的远山,那么这个指喻就是一指多喻。
如果世界上的比喻只是一个喻体比喻一个本体,那就没有指喻这个概念的产生了,同时,也就没有喻诗学、喻修辞学的产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金钱

1701

贡献

50

威望

管理员

Rank: 3

积分
47036

飘墨劲旅

发表于 2021-4-10 21: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新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金钱

1701

贡献

50

威望

管理员

Rank: 3

积分
47036

飘墨劲旅

发表于 2021-4-10 21: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天涯上读过此篇,受益匪浅,感谢您贴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金钱

0

贡献

0

威望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8
 楼主| 发表于 2021-4-10 21: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凌寒 发表于 2021-4-10 21:33
在天涯上读过此篇,受益匪浅,感谢您贴到这里

问候诗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金钱

550

贡献

0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4930
发表于 2021-4-11 02: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新诗友,问好!遥握!

点评

多谢诗友  发表于 2021-4-11 20: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金钱

0

贡献

0

威望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8
 楼主| 发表于 2021-4-11 20: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语:喻修辞是零散地分布在喻诗学四部曲中的,我们将它们地摘出来,也就能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喻修辞学的架构。喻诗学九道33维(约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全新的诗学理论。

喻诗学四部曲具有魔方现象,以本节而言,是用修辞来讲喻诗学的数理贯通的,但反过来,这一节的喻修辞学又是用数理来讲的。也就是说在喻诗学四部曲中,经常有这种现象,一篇文章的论点与论据是可以颠倒过来的,也就是说当论据作为论点的时候,原先的论点就跟着变为论据。
也就是说,喻学的知识体系突破了人类认知历史上最著名的定律——因果律,在喻学的知识理论体系中,因和果是可以互相变化的。就好像画一个圆,终点和起点是重合的。终点就是起点,因而因也就是果,果也就是因。当然这一篇是从概念论证的角度来讲的。
这是中华喻文明的超胜所在,它也是世界上目前看来唯一打破因果论的基础理论(此篇只是众例之一)。

在《王子居诗词:喻诗浅论》里讲过很多多维修辞的案例,包括修辞的多维合体、叠加运用、循环运用,虽然现代修辞学中有兼用、套用、连用等说法,但它们相较王子居的多维修辞,显然还是十分简单的,王子居对修辞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定义,比如2003年他创立的比喻学,就是用全新的视角讲解比喻。
而对其他修辞,尤其是在更深的层面,王子居亦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比如辞维的交集,他依然是用数学概念来理解文学概念。所谓交集,取自数学概念,假设我们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画圆,要求每一个圆的直径超过这个正方形长度的一半,那么无论我们以任何一个点为圆心画圆,不管画多少个圆,它们全部都会产生交集。如果我们将圆的直径缩小,那么它们产生交集的概率就会变小,直径越大,产生交集的概率和交集的面积也就越大。
文学中的修辞格具有交集这个特点(因而也才有现代修辞学中的兼用、套用等),正是因为王子居很早的时候就掌握修辞格的这个特点,他才能创造性地运用多维修辞、叠加修辞、循环修辞……
比如映衬(小圆)有正反衬,而正反衬与正反对比(大圆)、对偶(中圆)都是阴阳哲学对的范畴,而映衬的用法如用自然形象、景物来映衬心境、情绪,那么当对比的范畴缩减到自然景象的描绘时,对偶、对比、映衬就很容易重合、交集。这是性质或特点层面的交集。
又如《王子居诗词:喻诗浅论》中提到的循环修辞,当映衬与隐喻合一时,就可以形成循环映衬。而事实上,拟物和拟人的相反关系,互体、互文、回环、回文等,其实都存在一种反向循环的关系。又如委婉里的谦语,它和夸张就是一个相反的关系。它们或者相反,或者能够循环,其具体的变化,也许还需要更多发现,更多研究来论证。
而拟物、拟人与通感、移觉其实存在一种递进、变体的关系,而象征出自隐喻,它们的关系就更加密切,是一种子母的关系,其交集就更容易实现,所以王子居的喻诗中就多有隐喻与象征一体的作品。这是具包含、先后或因果关系的交集。
而同样的,古代的讽寓(譬喻算是比喻的一类,讽寓其实介于明隐喻和譬喻之间,类似佛学中的譬喻),跟现代修辞中的讽刺、婉曲(委婉)、警策、示现,亦非常容易实现交集。这是近似性或相似性的交集。
而顶真被王子居化用为喻兴一体、起兴转进乃至喻兴一体转进,则是将顶真与比兴合体而用并同运比喻。这是因部分辞格转化、叠加而产生的交集。
喻诗是以象为载体不断贯通的,按照王子居的思路,用数学概念来理解文学修辞的运用,那么象就是所有修辞的终极交集,亦即是一幅图中所有圆的共同交集区或共同交集点,所有的修辞都可以在象这个最原始、最简单、最初级的载体上实现交集,因而以象为基础进行贯通就可以出现多维修辞、叠加修辞、循环修辞……
同样的道理,喻诗学中气、意、性、理、数、喻等维度的诸多分维度,也是以象为共同交集区或共同交集点的。
而正因为如此,《龙山》一诗以抽象的龙山为基础之象,才能实现三十三维的诗学构境。
王子居对修辞学中这种概念树、概念交集的论述,他在其著作《局道》中对局演的概念树之贯通交织、交织贯通(交集现象的另一种更立体更广泛的哲学概念)有更清楚、深入、丰富、抽象的讲解。
无论是辞格的多维交集还是诗意的多维交集,这种数学逻辑的描述在王子居看来都要比用文学逻辑去描述更形象,更易懂,更简洁,更明确。
最后我们用一句绕口令式的句子来总结一下:王子居是在用喻的贯通性方法来讲喻诗贯通多维修辞的贯通方法。因为将数学概念(交集)贯通运用到文学概念中的修辞概念之多维贯通概念上来,本就是喻学彼此贯通原理的一种跨学术领域的贯通运用。
华夏喻学具有无穷贯通性,而数是喻学贯通基础四维中的重要一维,因之很多数学概念,其实直接就可以化用为文化的、文学的概念。从《古诗小论》中的格律诗的黄金分割率开始,到《古诗小论2》《王子居诗词:喻诗浅论》乃至《龙山》,都有数学概念的诗学运用。
另外,在《古诗小论2》中王子居讲过喻文字对中国古诗的决定性作用,同样的道理,喻文字里的多维贯通性对修辞也一样适用。
这一节亦是《诗演》一章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一节用数学概念理解文学贯通,它使诗演中的三十三维构成原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或者说它从侧面提供了一个更形象、更简单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金钱

0

贡献

0

威望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8
 楼主| 发表于 2021-4-11 20: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语:喻修辞是零散地分布在喻诗学四部曲中的,我们将它们地摘出来,也就能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喻修辞学的架构。喻诗学九道33维(约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全新的诗学理论。

喻诗学四部曲具有魔方现象,以本节而言,是用修辞来讲喻诗学的数理贯通的,但反过来,这一节的喻修辞学又是用数理来讲的。也就是说在喻诗学四部曲中,经常有这种现象,一篇文章的论点与论据是可以颠倒过来的,也就是说当论据作为论点的时候,原先的论点就跟着变为论据。
也就是说,喻学的知识体系突破了人类认知历史上最著名的定律——因果律,在喻学的知识理论体系中,因和果是可以互相变化的。就好像画一个圆,终点和起点是重合的。终点就是起点,因而因也就是果,果也就是因。当然这一篇是从概念论证的角度来讲的。
这是中华喻文明的超胜所在,它也是世界上目前看来唯一打破因果论的基础理论(此篇只是众例之一)。

在《王子居诗词:喻诗浅论》里讲过很多多维修辞的案例,包括修辞的多维合体、叠加运用、循环运用,虽然现代修辞学中有兼用、套用、连用等说法,但它们相较王子居的多维修辞,显然还是十分简单的,王子居对修辞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定义,比如2003年他创立的比喻学,就是用全新的视角讲解比喻。
而对其他修辞,尤其是在更深的层面,王子居亦有自己独特的概念,比如辞维的交集,他依然是用数学概念来理解文学概念。所谓交集,取自数学概念,假设我们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画圆,要求每一个圆的直径超过这个正方形长度的一半,那么无论我们以任何一个点为圆心画圆,不管画多少个圆,它们全部都会产生交集。如果我们将圆的直径缩小,那么它们产生交集的概率就会变小,直径越大,产生交集的概率和交集的面积也就越大。
文学中的修辞格具有交集这个特点(因而也才有现代修辞学中的兼用、套用等),正是因为王子居很早的时候就掌握修辞格的这个特点,他才能创造性地运用多维修辞、叠加修辞、循环修辞……
比如映衬(小圆)有正反衬,而正反衬与正反对比(大圆)、对偶(中圆)都是阴阳哲学对的范畴,而映衬的用法如用自然形象、景物来映衬心境、情绪,那么当对比的范畴缩减到自然景象的描绘时,对偶、对比、映衬就很容易重合、交集。这是性质或特点层面的交集。
又如《王子居诗词:喻诗浅论》中提到的循环修辞,当映衬与隐喻合一时,就可以形成循环映衬。而事实上,拟物和拟人的相反关系,互体、互文、回环、回文等,其实都存在一种反向循环的关系。又如委婉里的谦语,它和夸张就是一个相反的关系。它们或者相反,或者能够循环,其具体的变化,也许还需要更多发现,更多研究来论证。
而拟物、拟人与通感、移觉其实存在一种递进、变体的关系,而象征出自隐喻,它们的关系就更加密切,是一种子母的关系,其交集就更容易实现,所以王子居的喻诗中就多有隐喻与象征一体的作品。这是具包含、先后或因果关系的交集。
而同样的,古代的讽寓(譬喻算是比喻的一类,讽寓其实介于明隐喻和譬喻之间,类似佛学中的譬喻),跟现代修辞中的讽刺、婉曲(委婉)、警策、示现,亦非常容易实现交集。这是近似性或相似性的交集。
而顶真被王子居化用为喻兴一体、起兴转进乃至喻兴一体转进,则是将顶真与比兴合体而用并同运比喻。这是因部分辞格转化、叠加而产生的交集。
喻诗是以象为载体不断贯通的,按照王子居的思路,用数学概念来理解文学修辞的运用,那么象就是所有修辞的终极交集,亦即是一幅图中所有圆的共同交集区或共同交集点,所有的修辞都可以在象这个最原始、最简单、最初级的载体上实现交集,因而以象为基础进行贯通就可以出现多维修辞、叠加修辞、循环修辞……
同样的道理,喻诗学中气、意、性、理、数、喻等维度的诸多分维度,也是以象为共同交集区或共同交集点的。
而正因为如此,《龙山》一诗以抽象的龙山为基础之象,才能实现三十三维的诗学构境。
王子居对修辞学中这种概念树、概念交集的论述,他在其著作《局道》中对局演的概念树之贯通交织、交织贯通(交集现象的另一种更立体更广泛的哲学概念)有更清楚、深入、丰富、抽象的讲解。
无论是辞格的多维交集还是诗意的多维交集,这种数学逻辑的描述在王子居看来都要比用文学逻辑去描述更形象,更易懂,更简洁,更明确。
最后我们用一句绕口令式的句子来总结一下:王子居是在用喻的贯通性方法来讲喻诗贯通多维修辞的贯通方法。因为将数学概念(交集)贯通运用到文学概念中的修辞概念之多维贯通概念上来,本就是喻学彼此贯通原理的一种跨学术领域的贯通运用。
华夏喻学具有无穷贯通性,而数是喻学贯通基础四维中的重要一维,因之很多数学概念,其实直接就可以化用为文化的、文学的概念。从《古诗小论》中的格律诗的黄金分割率开始,到《古诗小论2》《王子居诗词:喻诗浅论》乃至《龙山》,都有数学概念的诗学运用。
另外,在《古诗小论2》中王子居讲过喻文字对中国古诗的决定性作用,同样的道理,喻文字里的多维贯通性对修辞也一样适用。
这一节亦是《诗演》一章的组成部分,因为这一节用数学概念理解文学贯通,它使诗演中的三十三维构成原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或者说它从侧面提供了一个更形象、更简单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69

金钱

1300

贡献

50

威望

副站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115

飘墨劲旅

QQ
发表于 2021-4-12 01:57: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奇这是谁写的,有点像我05写的,论文法类文章,用词和作风上都似。但肯定不是我写的。

点评

就是阁下的呀。  发表于 2021-4-13 20: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金钱

650

贡献

0

威望

版主

Rank: 3

积分
18754
发表于 2021-4-12 23: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新朋友

点评

多谢诗友  发表于 2021-4-13 20: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69

金钱

1300

贡献

50

威望

副站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115

飘墨劲旅

QQ
发表于 2021-4-14 07: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耳 发表于 2021-4-12 01:57
好奇这是谁写的,有点像我05写的,论文法类文章,用词和作风上都似。但肯定不是我写的。

得了吧!我自己写过啥,我还能不知道。我说的只是其中一些词汇,观点,以及表述方式,和我以前的非常相似。用数学去整理统计诗词的人,又不止我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服务支持:DZ动力|飘墨诗词论坛  

GMT+8, 2024-3-28 20:10 , Processed in 0.20106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