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墨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诗词赏析] 六神磊磊读唐诗:中唐李益:我承盛唐风,直追王昌龄

[复制链接]

3127

金钱

0

贡献

0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4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19:1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唐李益:我承盛唐风,直追王昌龄
原创 帅呆的sixgod 六神磊磊读唐诗 2022-06-30 18:05 发表于重庆

文∣ 萧十一



大历五年(770年),伟大的杜甫去世了。至此,盛唐诗坛的最后的一批巨擘名家都已相继谢世。

渐渐地,当初光芒万丈的盛唐气象,就像是一座被时间封存起来的巨大仓库。里面垂下了一张又一张厚重灰暗的帷幕,将那些圣光一缕缕遮住。一时间,少有人还在此地逗留驻足。

这时候活跃在诗坛的是一群中年人,他们以钱起为首,会聚于长安、洛阳一带,还整了个“大历十才子”的当红组合。而这些当红的中年才子们呢,基本上生活都很油腻。要么没什么追求,要么就没什么原则。各自攀附豪门,各种歌功颂德,“钱起、李端入于郭氏贵主之幕”、“司空曙附元载之门”,活像是一群奔走权门的帮闲文人。

但他们写诗却都很清新,一点不见油腻。或淡远、或细致、或幽凄,像什么“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岸莎青有路,苔径绿无尘”、“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等等都是一时之选的诗句,就如同是一幅又一幅优美精致的工笔画。  

而就在这样只顾唱和酬答、山水隐逸、低沉感伤的主流诗坛之外,在遥远的边塞,有一位号称“关西将家子”的年轻人李益,如同一佩刀的凛凛威风的武将横冲直撞地就闯了进来。对于这样整体偏于萎靡、瘦削、气势衰竭的诗坛,他看不惯已经很久了。



李益,字君虞。出身很高贵,祖上极显赫,源自关陇贵族,号称“门族清华”。

但不幸的是“长始八岁,燕戎乱华”,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李益的家族也无可避免的受损,从而更加走向萧条落寞。

是故,少年李益很早参加军训,进入部队。他是在第一线深切的感受边塞生活,是真正的“从军行”。与初唐时期坐在办公室里臆想“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书生杨炯决然不同,他更像一位仗剑立功的侠客。

他一会是淮阴少侠。所谓“死生容易如反掌,得意失意由一言。少年但饮莫相问,此中报仇亦报恩!”跟所有的少年人一样,想着掌控生死,快意恩仇。

一会是边塞猎手。这更是“少年有胆气,独猎阴山下。偶与匈奴逢,曾擒射雕者。”除此之外,还有“束发即言兵”、“结发逐鸣鼙”等等诗作皆可见其少年英气,允文允武,非常豪迈自信。

而上一个这般在大唐的边塞四处晃荡,过着从军行一样的苦日子,一路吃雪、吃苦、吃灰般的找寻素材,极力创作边塞诗并且写出“烽火城西百尺楼”、“高高秋月照长城”、“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一系列诗作爆红出圈的,还是盛唐猛人王昌龄。



李益开始回顾过去,当初号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为了创作边塞诗,一度走过萧关、临洮、青海、玉门关等等苍凉的边关地带,从而交出了一系列冠绝当时的七言边塞诗。

当时盛唐边塞诗中的猛人们,大多爱用篇幅巨长的歌行体来抒发自己的满腔豪情,像我们特别熟悉的,如高适的《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其篇幅一个比一个长,好似兵器里的长枪,讲究一寸长一寸强,若非如此,满腔热血和风发意气都不能尽兴。

而同样享有“七绝圣手”称号的一代宗师王昌龄独独剑走偏锋,要用轻灵的剑取代霸道的枪,便偏以七绝这一体裁大量书写边塞诗。这一捣鼓就是《出塞》两首、《从军行》七首等等七言绝句,一时间名震天下,同时也让人其他人明白了,原来边塞诗也能这么玩。与此同时的王之涣等人,虽也交出了同样杰出的七言绝句《凉州词》,但在数量上却远远不够。

“边塞诗自王昌龄后,已经很久没有人能够交出足够好的七绝作品了。”身在边塞的青年李益有时候会默默地想。

这样想着想着,一个边塞地区极为盛行的《塞下曲》的题目闯进李益心头。要知道,这是过去王昌龄以及李白、高适这些边塞大师都曾写过的经典题目,想要写好这样的经典选题,其难度可想而知。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很快,李益也交出了他的《塞下曲》,同时也写出了属于他的“龙城飞将”,将重点落在同样威名赫赫的薛仁贵。

过去王昌龄诗里的李广能够“不教胡马度阴山”,李益诗里的薛仁贵亦能“仍留一箭定天山”。其风格同样豪放遒劲、劲健奔放,人们都说他们真的好像。



但这对于李益,仅仅还只是开始。

李益就这样接连“从军十八载,五在兵间”。从朔方到幽州、鄜坊、邠宁、上郡、五原等等边塞都有所至,其中虽也不无流落南北,但同样多半身在军戎。

渐渐的,当初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关西将家子”,开始认识到战争的另一面,即战争的残酷性。这一点,前辈王昌龄其实也早有感触。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三》云: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我们由“龙荒”可见这是一场拓边之战,即对外的侵略之战。龙是匈奴祭天处龙城;荒谓荒服。这首诗就说,我们已然深入千里,当战事不利时,只好赶紧回撤。避免剩余的士兵们士气低落,最终全部葬生于此。

伟大的杜甫往往是不支持这般侵略性的战争,他在《前出塞·其六》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能够保卫疆土就足够了,不在于过多杀人。杜甫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但李益和王昌龄、和杜甫的感受又不相同,他开始一点点的极清晰地感受到大唐国力的衰败、将军战士的艰辛、沉闷乃至痛苦。

一日,身为幕僚的他行至五原的胡儿饮马泉时沉默了,这片水草丰茂之地,一度是大唐和吐蕃不断反复争夺拉扯的边缘地区,之前被吐蕃抢了过去,而今终于大唐又夺了回来。这里的绿杨、水草等等丰茂美好的景象,都会让李益想起离这里不算不远的地方,他的家乡——陇西。当年,他亲眼目睹家乡陇西一度被吐蕃攻陷,而今终于又被一一收回。

但一贯身在边关,参与军事的他并不像一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打了大胜仗就马上高兴得手舞足蹈的杜甫。因为以他的军事素养专业分析来看,这里虽然暂时得以收复,接下来却又如何能够抵御敌人的持续进攻呢?因此他反而生出一种深深的忧虑感。

家乡的危难、个人的乡愁,自身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复杂地宛如一团团丝线在心中不断重叠、交织、往复,良久之后,他紧皱的眉头微微得以舒展,终于一挥而就,交出的却是一首与叙事、写景、抒情高度自然融合的七律作品。这首诗叫作《盐州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过去,王昌龄也有“表请回军掩尘骨”这般打不了就撤军不打了的诗句。但他的《从军行》组诗中紧接着又是一系列“不破楼兰终不还”、“已报生擒吐谷浑”、“辞君一夜取楼兰”般高歌猛进的诗句。

而过去同样自信满满“仍留一箭定天山”的李益,却忧虑了,再没之前那么自信了。此刻他想的是“何人倚剑白云天”,还有谁能够守护这片“绿杨如烟”的大好河山呢?

《唐诗别裁》就说:“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言备边无人,句特含蓄。

当初那个“或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的少年,“慷慨意气,武毅犷厉”不输王昌龄的李益,而今因为整个国家大势的衰颓,也不由得意气萧索。

但尽管如此,这已当得上是大历诗歌、乃至中唐诗歌中最为杰出的一类诗作。李益要是拿它去参加中唐的诗歌创作大赛,不管是比自己更早的一众大历十才子们,还是同更晚的刘禹锡等元和年间的高手角逐,也都是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了。

《唐诗直解》就说:三、四中唐壮语,结亦趣。

《唐诗贯珠笺释》则说:的确是中唐面目。气度色泽,自然另是一神。

编撰《唐音统签》的明代牛人胡震亨就曾高度概括表示,李益边塞诗的基本情调是“悲壮婉转”,而此诗便可见一斑。

但在边塞的诗歌创作上,李益想的还不仅仅只是崭露中唐,他想的逐鹿的战场到底还是盛唐。当然,他还有的是时间。



就在这段时间内,他除了到五原,还曾多次随军出征,他决心要交出更猛更绝更戳人心的作品,只不过这一次的地点是由五原换作了天山。

这一次李益使用的不再是七律,而是自己最为拿手的七绝,这首诗叫作《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行军的背景无比宏大又萧条,是天山、大雪、海风寒,开篇一句便将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萧瑟之感顿如海风扑击而来。

本来三十万人是极庞大、极威风的一个群体,就像人们常说的“十万雄狮”。但在这样一个苍茫无边的背景下,这足足三十万人竟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渺小如蚁,卑微、瘦弱,乃至微不足道。

想要击垮这“庞然大物”其实都不并费难,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轻易,只需要简单的横笛一支,寻常的明月一轮,就能让这三十万征人瞬间破防,就像是当初听闻楚歌的项羽将士,心里防线宛如雪山崩塌而不可遏止。

过去李白在《行路难》中说“将登太行雪满山”,只是文人想象中的艰难。而此刻李益和这些征人们,是真的在雪满山的困境中行军,其行路之难,内心之酸,催人泪下,似乎更甚。

李益此诗一出,足见其功力一度直追诗坛前辈王昌龄。

如《唐诗归》就说:全是王龙标气调。

《诗辩坻》说:七绝,(李益)至《从军北征》,便不减盛唐高手。

《中国古代诗歌精华》则说:音节响亮,情思悱恻,刻尽征人意态,风神不减王龙标,亦边塞名作。

以至于多年之后明代的文坛盟主李攀龙对其都不无模仿学习之意,其《塞上曲送元美》诗云: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但即便是强如李攀龙的高度模仿,都难免仍存有部分破绽。如李益笔下的征人是听到“笛声”,因此思乡,从而望月。而李攀龙笔下的“城头一片西山月”无声无息,又无任何由头,直接强行“多少征人马上看”,还存在一定破绽,在水平上确实不如李益的《从军北征》。

虽然《从军北征》一出,足见李益不减盛唐高手,乃至不减王昌龄这般盛唐中威名赫赫的猛人,但这仍然还不是李益的最佳作品。



作为常年混迹在边关的诗人们,他们常常对乐器的声音尤为敏感。像过去王昌龄注意到的是“琵琶起舞换新声”,岑参也留意到“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当然也不例外,他除了发现《从军北征》里的横笛声,《听晓角》里的吹角声外,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更加催人泪下的“芦管”声。而这首诗记录芦管的诗,更是足见李益的盛唐功力。

这首诗和《从军北征》很像,但却又更胜一筹,它就是整个唐诗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实在擅长营造一个清冷却又不失宏大的背景,像是一个高明的导演将镜头拉得极远,且极有气势,观众只见在回乐峰前,在受降城外,无边沙海似雪,一片月明如霜。

有人曾说“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太过于相似,有“合掌”之嫌,不是真正一流的句子。

所谓“合掌”即是前后两句都是一个意思,一个套路,而没有新意。像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是属于合掌,虽然如今足够有名,但仍旧不算是李商隐最好的句子那类。

而李益这两句,看似确有“合掌”之嫌,但实则前后呼应。那夜晚里的沙海之所以似雪,是因为月亮清明如霜,给予了足够的光亮。

但比这两句更精彩的还是最后两句,就在这样清冷且高远的世界里,不知道从哪个角落忽然悠悠荡荡地吹来呜呜咽咽的笛声,以至于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敏感地抓住这个瞬间,将其定格,写入诗篇,遂成为唐诗中最为经典的画面之一。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传颂极广,一度被谱曲入画,天下闻名。

同样稍晚的中唐大家,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就曾提到李益,赞赏之余甚至不无感伤,说:“边月空悲芦管秋”,便是引用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此诗一出,更是令后世一众诗歌大家一度疯狂。

明代的大佬胡应麟老胡站出来叫嚷:“中唐绝句之最!”这是中唐绝句写的最好的!

住在隔壁的老王王世贞摇摇头:“这首诗,足以压倒王昌龄,足以压倒李白!”“回乐烽前”一宁,何必王龙标、李供奉?这大概是李益收获的最猛的赞誉,一度被认为压倒了盛唐里两位写绝句最猛的大家。

清代的沈德潜则狂热之中尽量不失理性的说:“七言绝句嘛,中唐以李益、刘禹锡为最,音节和神韵都是蛮好的,可以追逐王昌龄和李白。”但他又默默评论了一句“唐人绝句压卷之作”!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你以为李益仅仅就只是个边塞诗人,只能写点边塞风物?

实际上李益在题材和内容上,也是一位比较全能的选手,他和王昌龄真的非常相像。我常常在想,如果这两个人同在一个时代,他们这对“王李”组合,就算不比王昌龄和李白一块更为合拍,但大概也差不到哪里去,甚至或许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哪怕是在王昌龄同样颇为擅长的乐府歌诗上,李益也是“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

此外,李益写亲情有:“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写爱情有:“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写友情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值得一说的是,在之后蒋防创作的一篇不无恶搞、带有调侃、颇为八卦、但故事仍旧足够精彩的唐传奇里,写陇西书生李益和长安名妓霍小玉的爱情故事,将“开门复动竹”,改为“开帘风动竹”,改一“门”字,而诗意遂失。

关于李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负心薄信、妒忌成狂的诸多八卦,大概也跟他一生“自负才地,多有凌思”有关系,以至于“为众不容”,没什么朋友。

想当初王昌龄尚且有王之涣、李白、高适等等旗鼓相当的对手和师友,能够在切磋和交流中不断增进功力。而李益则有些像是足够寿命又当代无甚对手的张三丰,他足足活了八十四岁,一生经历了九位皇帝,从肃宗一直到了文宗,出道于大历,崛起于贞元,逐渐有了盛唐高手般的功力,却没法真正与足够相当功力的高手角力,反而时常被人们混淆、比较、排列于相对平庸、不够才气的所谓的大历十才子之中,乃至被一度埋没,这是他的不幸。

但诗歌文学的“角力”往往又是跨时代的。在经过如流的时光洗礼,大浪淘沙般的冲刷之下,那些“伪美”的、逊色的作品终将被无情湮灭。只有真正足够一流的作品才能“磐石无转移”般的伫立其间,慢慢地显露出来,并且千百年后仍旧高大伟岸、渊渟岳峙又熠熠生辉,这固然是写作者李益的幸运,同时也是我们读者的莫大幸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金钱

650

贡献

0

威望

版主

Rank: 3

积分
18946
沙发
发表于 2022-9-4 10:32:51 | 只看该作者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喜欢这首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也喜欢这句
这些诗能流传至今,实为我等的幸运。

点评

是啊!真是美好的句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9-4 17: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27

金钱

0

贡献

0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45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9-4 17:03:26 | 只看该作者
陌上尘 发表于 2022-9-4 10:32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喜欢这首

是啊!真是美好的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服务支持:DZ动力|飘墨诗词论坛  

GMT+8, 2024-4-28 18:19 , Processed in 0.1645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