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墨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留心得句 点墨成章——小小心得分享兼贺桐梓四中桐芳四品诗社成立

[复制链接]

1万

金钱

1150

贡献

1000

威望

副站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926

突出贡献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3:4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有时觉得一些诗作空泛,就因细看多套话,不见真切的语言和情感。写诗需真正留心并从点上落笔,才得真切。写景如此,即便有谋篇布局的写人写事也如此。“真切”有两义:
        一是“真”——读者自身经历、见闻、感触等。比喻、拟人、夸张等不可少,但若把作品比作一棵树,这些只是让它丰富多彩的枝叶、花果乃至虫鸟、光影,“真”才是本根。即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种以想象为主的,也是作者对自己和他人游山经历的潇洒发挥,结尾咏叹也是作者真切感受,脱离这些,恐怕写出来的要么是公式化的道人游仙诗,或是莫名其妙的东西了。这一点早有写诗评诗的大家说过,为免“拉大旗作虎皮”之嫌,就不引述了。
        二是“切”——专注、紧贴所写对象局部,运用技巧写出生动的细节。只要我们作聚焦式的观察,哪怕是熟见的亲人、街景、琐事,都能嚼出味道。不信?当你父母送你到校转身离去,你稍作停留,注视他们的背影,想想他们正在老去,会有什么感觉?走在路上,驻足盯着路边小花,细看其姿态,想想造化竟如此精致,会有什么感觉?反之,我们也时不时地写时事、历史等“大”题材,很少感人至深,好点的最多让读者觉得造句工整、有些气势或见解,根源就在于我们难以置身其中,难以捕捉细节(脱离细节也就只有人云亦云的“大节”),毛老人家解放后对史对事的诗词,已不纯在辞藻、技巧上打旋,而是身居其位以角色驾驭作品,自然有强劲的感染力。不是主人翁,只说隔壁话。没有情感交融细节的应酬之作大抵隔靴搔痒,只如婚宴上行礼如仪的漂亮热闹而已。
        写到这里,想起《桐梓历代诗集成》中祭周继斌(西成)的一些寻章摘句、“典雅”空洞的“命题作文”,最多有点文献价值,不能算真切感人的诗作。尤其是那位像我一样剃光头的谁,在以手加额庆幸之余,也做做猫哭耗子的文章——那时(1929年春)他的“文胆”似乎还在上海任《时事周报》总主笔并办《新生命月刊》,不知谁来写这《周继斌先生像赞》,不要紧,麾下自有受过文牍训练的幕僚和祭诔应用文的工具书。喏,只要把首句的“黔岭乌江”改作“云岭怒江”,就可用在云南的龙云身上(可惜人家龙云的追悼会已不必麻烦他从小岛上赶来了)。
        《桐梓历代诗集成》中琳琅满目的佳作则出自令狐堃、赵旭、赵彝凭等布衣诗人、青衫诗人,多以真性情、真境界感人,而我在异乡读之,倍恋故乡山水、人物、风情。在此仅拈清代人明德《春明出游小溪见儿童戏捉花影有感》的一句——“席地抚柔芳”,五字温暖细腻、春意盎然,何必名山胜水,处处生机可咏。各位老师不妨领着孩子们,带着乡诗去郊游吧!
启发孩子们创作,可问他们在某时、某地或对某事印象最深的点,先写下来,继续描述印象及感觉,然后左顾右盼、前呼后应,以字成句、求对,然后成章。接下来解剖一个“麻雀”,给大家叙述一个作品构思过程,作品本身未必好,但趁感受鲜活,也许对大家有点帮助:
        今晨七点多上街遛跶(没养狗,自己遛自己),忽起风,一些水滴打到我的光头,第一反应是下雨了;再走几步,没了,转念一想,是树上所积夜雨被吹洒下来。于是,“雨”、“风”、“树”留下印象,有字了;边走边念叨,串起来就是“风翻叶散雨”,有出句了;还得有对句呀,四处瞧瞧,没啥特别,想起“云对雨,雪对风”的老词儿,得了个“云”字,看看天,没错,云聚积得阴沉沉、凉飕飕的,又想起“浓春烟景似残秋”的句子,“云聚气如秋”。好了,一半儿了。
        走过筑城广场、朝阳桥,因为是边走边敲筋打骨、扭头甩臂,没注意到啥。本来嘛,又不是为写诗才出来,是为了活动活动、免得坐在家犯迷糊睡回笼觉。走到甲秀楼,晨练的不少,渐渐热闹起来。一对白鹭飞过,白亮白亮的,想打它们的主意,又不能写“竹板这么一打呀,是雪片大如花,仔细一看不是雪片是白鹭叫嘎嘎”。于是停在浮玉桥上仰视甲秀楼,只觉那飞檐从容舒张,恰如雁翅护雏。几只麻雀也凑去,在檐间叽叽喳喳、跳跃翻飞,这“雀”字想没印象都不行;连同这“檐”、“楼”,走着走着便有了“照影飞檐举,相呼雀跃楼”,齐活儿,写下来:
        风翻叶散雨,云聚气如秋。照影飞檐举,相呼雀跃楼。
        呵呵,这真是脚到哪里、注意和印象到哪里、诗就到哪里的“意识流”啊(那位说了,怎么像一路捡钱哪)。推敲推敲吧:
        第一句三仄结尾不大合格律,没找到“叶”字的平声替代字。用“花”?不行,刚才没见道旁树有花,我虽不是崔永元,也不能不如老实和尚啊。算了,用“枝”吧,观音菩萨给人参果树打点滴不就是用柳枝么?既想起这男扮女装的菩萨(不知怎的顺便想起李玉刚),“散”改成“拂”吧,我喜欢这字,轻灵。
        第二句的“如”对得不大妥贴,改成“含”吧,加点郁积感。
        第三、四句的格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总觉得呆板、糅杂、紧巴巴、不活络。“照”、“举”、“跃”的音调都有点下沉,缺乏动感;“飞檐”加上“举”也有重复感,像那个“内人妻子老婆问,你是哪个何人谁”。让思路倒倒带,回到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麻雀呀,跳来跳去、叫来叫去的小家伙啊,直写它们的小吧,再把意思分开点,把句子抖松点,第三句集中显出伶俐来,“小雀频相唤”,既是它们呼朋引伴,又分别唤着我呢。我当时也确实忍不住回头再听听、再看看了,它们绕来绕去小小的影儿,衬出甲秀楼的文静;而甲秀楼似乎又不是无动于衷,飞檐扬起欲与起舞,仿佛幼儿园嬉戏的孩子们环绕的阿姨(甲秀楼的年龄虽然如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但在我印象中却无苍劲古意,而是有种青春、秀丽与和气)。对,第四句索性再以雀儿为主角并轻轻带出甲秀楼,雀态“依依”,“绕”、“楼”也有了,还差一个字,绕什么楼?“重楼”、“层楼”都不行。碧楼吧,南明河湾远远近近的绿意也感染了它们呢。于是,这首小诗变成:
        风翻枝拂雨,云聚气含秋。小雀频相唤,依依绕碧楼。
        好了,也算是写完了,也还可再推敲玩味。这首小诗没有特别的景致,只有这平淡的早晨、平淡的散步当中的愉悦。是不是有点意思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70

金钱

750

贡献

50

威望

首席版主

Rank: 4Rank: 4

积分
9329

飘墨劲旅

沙发
发表于 2016-4-18 08:00:3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好,说到了点子上,对于新人学诗很有帮助。诗要有感而发,所以要写出真情实感。所以现在的人没有经历过,所以在大的方面很难写出好诗。如果要写大,也要以自身感受来写,而不是侃侃而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6

金钱

250

贡献

0

威望

版主

Rank: 3

积分
2191
板凳
发表于 2016-4-18 11:46:55 | 只看该作者
昨天看到春暖兄这篇短文就很赞,“真”是真实、真情实感,“切”是表达准确、贴切,可谓给新人的最好建议,兼之创作谈解剖公案,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金钱

1701

贡献

50

威望

管理员

Rank: 3

积分
47383

飘墨劲旅

地板
发表于 2016-4-18 12:16:38 | 只看该作者
唐敖 发表于 2016-4-18 11:46
昨天看到春暖兄这篇短文就很赞,“真”是真实、真情实感,“切”是表达准确、贴切,可谓给新人的最好建议, ...

大唐,你写的那首诗怎么没发来让我们欣赏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6

金钱

250

贡献

0

威望

版主

Rank: 3

积分
2191
5#
发表于 2016-4-18 12:26:18 | 只看该作者
凌寒 发表于 2016-4-18 12:16
大唐,你写的那首诗怎么没发来让我们欣赏欣赏

我找了半天也没看到你帮我放上来的那个帖子
刚刚发上来了,不过很奇怪,为什么手机钉钉上看得到,而电脑上就看不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金钱

1351

贡献

1

威望

副站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9343

飘墨劲旅

6#
发表于 2016-4-19 09:16:15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好文章,有理有据。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8

金钱

0

贡献

0

威望

版主

Rank: 3

积分
393
7#
发表于 2016-4-19 10:03:51 | 只看该作者
好一个“风翻枝拂雨,云聚气含秋”,入情入景,现身说法,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古诗创作课,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70

金钱

1150

贡献

50

威望

副站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953

飘墨劲旅

8#
发表于 2016-4-19 12:19:45 | 只看该作者
跟着春暖一起学写诗。是不是可以叫作动态作诗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金钱

1150

贡献

1000

威望

副站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926

突出贡献论坛元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6-4-19 23:34:19 | 只看该作者
心弦 发表于 2016-4-19 10:03
好一个“风翻枝拂雨,云聚气含秋”,入情入景,现身说法,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古诗创作课,多谢!

不敢说上课,就是尼兄讲的,我们一起学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服务支持:DZ动力|飘墨诗词论坛  

GMT+8, 2024-4-25 07:22 , Processed in 0.1205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